漱花女农的蝴蝶花园 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

Butterfly Garden

 蝶园园主:漱花女农(minmin..敏敏)   

 

 本博客域名:http://minminxu.blog127.fc2.com/

 后花园直通车:http://butterflyminmin.blogbus.com/

●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我的插画集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●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CG水墨.仕女.山水.花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CG插画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CG人物肖像(油画)

●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我的书(已出版)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 

         ④   ⑤ ... ...

     教程书          教程书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小说

●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我的FLASH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●  

   

    FLASH网站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VI

●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●   

〓 本博客所有日志心情文字与部份私人绘画作品均属原创,请勿转贴!

很多女生都曾经热爱过的帅哥球星--附相册视频

意心一意萌大梨!!....大梨不哭...大梨加油...2014卷土重来....
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

旧博客博文及评论搬迁:

 

学习资料已经整理完毕...........

相关学习文章:

  • 脉经(中医脉学学著) minmin 2009-4-10 21:36:00
  • 金匮要略方论(授课视频+原文) minmin 2009-4-3 17:20:00
  • 中医药草功效详释(神农本草经药典) minmin 2009-4-2 22:39:00

    ↓>>学习资料均摘自各大中医药网<<↓

     

  •  

    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手太阴肺经图解....点击观看FLASH......

     

    手太阴肺经【循行】
     
         ①起始于中焦胃部,向下散络大肠,回过来沿着胃上口,②穿过膈肌,属于肺脏。③从肺系——气管、喉咙部横出腋下(中府、云门),④下循上臂内侧,走手少阴、手厥阴经之前(天府、侠白),⑤下向肘内(尺泽),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(孔最),⑥进入寸口——桡动脉搏动处(经渠、太渊),上向大鱼际部,沿边际(鱼际),出大指的末端(少商)。
        腕后一支:⑦从腕后(列缺)分出,走向食指内(桡)侧,出于末端(接手阳明大肠经)。

    【病候】
       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:肺部胀满,膨胀气喘,咳嗽,两锁骨上窝(缺盆)之中(包括喉咙部分)疼痛;严重时交捧着两手,感到胸部烦闷,视觉模糊。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,见厥冷、麻木、疼痛等症。
        本经腧穴主治“肺”方面所发生的病证:咳嗽,气上逆,喘息气粗,心烦,胸闷,上臂、前臂的内侧前边(经脉所过处)酸痛或厥冷,或掌心发热。
        本经气盛有余(实症)多见肩背疼痛,感冒风寒自汗出,伤风,小便频数,口鼻嘘气;本经气虚不足(虚证),多见肩背疼痛怕冷、气短,呼吸急促,小便的颜色异常。
     
    【本经穴】
        中府(肺募),云门,天府,侠白,尺泽(合),孔最(郄),列缺(络),经渠(经),太渊(输、原),鱼际(荥),少商(井)。
      
    【交会穴】
     
     无交出穴。

    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手阳明大肠经图解....点击观看FLASH......

    「手阳明大肠经穴」
   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肘髎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手五里 臂臑 肩髃 巨骨 天鼎 扶突 禾髎 迎香 
    商阳 (LI1 Shang yang) 位置: 食指末节桡侧,距指甲角1分处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大指次指之端也”;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手大指次指内侧,去爪甲如韭叶。”《针灸集成》:“与第一节横纹头相直”;即食指指甲廓桡侧角后旁1分凹陷处。 ...
     
    二间 (LI2 Er jian) 位置: 微握拳,食指桡侧缘,第二掌指关节前方赤白肉际凹陷处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本节之前”;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”,《循经考穴编》补充:“横纹尖陷中”;握拳时约当食指指掌横纹桡侧端处。...
     
    三间 (LI3 San jian) 位置: 微握拳,食指本节(第2掌指关节)后方桡侧凹陷处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注入本节之后三间”;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”;《循经考穴编》:“约去二分许陷中”。...
     
    合谷 (LI4 He gu) 位置: 手背第1~2掌骨间,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在大指歧骨之间”;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手大指、次指间”。《千金翼方》:“在虎口后纵纹头,立指取之宛宛中。”《循经考穴编》:“宜并二指,取纹尽高...
     
    阳溪 (LI5 Yang xi) 位置: 腕背桡侧,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,拇指上翘时,当鼻烟窝中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在两筋间陷者中也”;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腕中上侧两傍间陷者中”;《循经考穴编》:“与太渊相并,直对食指本节,骨尖有...
     
    偏历 (LI6 Pian li) 位置: 前臂背面桡侧,腕横纹上了3寸处。屈肘时, 当阳溪与曲池连线的前1/4折点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去腕三寸”;《循经考穴编》:“阳溪斜上;一法:列缺后一寸五分。”...
     
    温溜 (LI7 Wen liu) 位置: 前臂背面桡侧,腕横纹上5寸处。屈肘肘,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, 阳溪上5寸。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腕后,少士五寸,大士六寸。”...
     
    下廉 (LI8 Xia lian) 位置: 前臂背面桡侧,肘横纹下4寸处。当阳溪与曲池连线的后1/3折点。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辅骨下,去上廉一寸……”;《循经考穴编》:“锐肉外斜缝中。广注:曲池前来四寸,屈肘取之;若直取,合五寸;”...
     
    肘髎 (LI12 Zhou liao) 位置: 臂外侧,屈肘时曲池上方1寸,肱骨边缘凹陷处。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”;《循经考穴编》补充:“就骨略上一、二分陷中。一法:曲池外一寸罅中”;《类经图翼》:“与天井相并,相去一寸四分”。...
     
    上廉 (LI9 Shàng lián) 位置: 在前臂背面桡侧,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,肘横纹下3寸处。

    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足阳明胃经图解....点击观看FLASH......

    足阳明胃经
    【病候】
       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:溲溲战抖发冷,喜欢伸腰,屡屡呵欠,颜面暗黑。病发时,就厌恶别人和火光,听到木器声音就惕惕惊慌,心要跳动,独自关闭房门,遮塞窗户而睡。严重的则可能登高而歌,不穿衣服就走。胸膈部响,腹部胀满。还可发为小腿部的气血阻逆,见厥冷、麻木、酸痛等症。
        本经腧穴主治“血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:躁狂,疟疾;温热病,自汗出,鼻塞流涕或出血,口歪,唇生疮疹,颈部肿,喉咙痛,大腹水肿,膝关节肿痛;沿着胸前、乳部、气街(气冲穴部)、腹股沟部、大腿前、小腿外侧、足背上均痛,足中趾不能运用。
       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,则身体前面都发热,有余的症状表现在胃部,则消化强而容易饥饿,小便颜色黄;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,则身体前面都发冷,寒战,胃部寒冷则感到胀满。
     
    【本经穴】
        承泣,四白,巨髎,地仓,大迎,颊车,下关,头维,人迎,水突,气舍,缺盆,气户,库房,屋翳,膺窗,乳中,乳根,不容,承满,梁门,关门,太乙,滑肉门,天枢(大肠募),外陵,大巨,水道,归来,气冲;髀关,伏兔,阴市,梁丘,犊鼻,足三里(合),上巨虚(大肠下合),条口,下巨虚(小肠下合),丰隆(络),解溪(经),冲阳(原),陷谷(输),内庭(荥),厉兑(井)。
      
    【交会穴】
     
        晴明(足太阳),颔厌(足少阳),悬厘(足少阳),上关(足少阳),水沟(督脉),神庭(督脉),大椎(督脉),承浆、上脘(任脉),中脘(任脉),迎香(手阳明)。

    【循行】
     
        ①起始于鼻旁(会迎香),②交会鼻根頞中,旁边会足太阳经(会睛明),③向下沿鼻外侧(承泣、四白),进入上齿槽中(巨髎),回出来夹口旁(地仓)环绕口唇(会人中),向下交会于颏唇沟(会承浆);④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(大迎),再沿下颌角(颊车),上耳前(下关),经颧弓上(会上关、悬厘、颔厌),沿发际(头维),至额颅中部(会神庭)。
        颈部一支:⑤从大迎前向下,经颈动脉部(人迎),沿喉咙(水突、气舍,一说会大椎),⑥进入缺盆(锁骨上窝部),⑦通过膈肌,属于胃(会上脘、中腕),散络于脾。
        ⑧外行的主干:从锁骨上窝(缺盆)向下,经乳中(气户、库房、屋翳、膺窗、乳中、乳根),向下夹脐两旁(不容、承满、梁门、关门、太乙、滑肉门、天枢、外陵、大巨、水道、归来),进入气街(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)。
        内行一支:⑨从胃口向下,沿腹里,⑩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。——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(髀关),到股四头肌隆起处(伏兔、阴市、梁丘),下向膝髌中(犊鼻),⑾沿胫骨外侧(足三里、上巨虚、条口、下巨虚),下行足背(解溪、冲阳),进入中趾内侧趾缝(陷谷、内庭),出次趾末端(厉兑)。
        小腿部一支:⑿从膝下三寸处(足三里)分出(丰隆),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,出中趾末端。
        足背一支:⒀从足背部(冲阳)分出,进大趾趾缝,出大趾末端(接足太阴脾经)。

    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足太阴脾经图解....点击观看FLASH......

    【循行】
     
        ①起始于大趾末端(隐白),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(大都),经核骨(第一跖骨小头)后(太白、公孙),②上向内踝前边(商丘),③上小腿内侧,沿胫骨后(三阴交、漏谷),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(地机、阴陵泉),④上膝股内侧前边(血海、箕门),⑤进入腹部(冲门、府舍、腹结、大横;会中极、关元),⑥属于脾,散络于胃(腹哀,会下脘、日月、期门),⑦通过膈肌,夹食道旁(食窦、天溪、胸乡、周荣,络大包,会中府),⑧连舌根,散布舌下。
        腹部一支:⑨从胃部分出,上过膈肌,流注心中(接手少阴心经)。
     
    【病候】
       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:舌根部发强,吃后即呕,胃脘痛,腹胀,喜嗳气,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,全身感到沉重无力。
        本经腧穴主治“脾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:舌根部痛,身体不能活动,吃不下,心胸烦闷,心窝下急痛,大便溏,腹有痞块,泄利,或小便不通,黄疸,不能安睡,勉强站立,大腿和小腿内侧肿、厥冷,足大趾不能运用。
        脾之大络:实证,全身都痛;虚证,各关节弛缓乏力。 
    【本经穴】
        隐白(井),大都(荥),太白(输、原),公孙(络),商丘(经),三阴交(足三阴之会),漏谷,地机(郄),阴陵泉(合),血海,箕门,冲门,府舍,腹结、大横,腹哀、食窦,天溪、胸乡,周荣,大包(脾之大络)。
      
    【交会穴】
     
        中府(手太阴),期门(足厥阴),日月(足少阳),下脘、关元、中级(任脉)。

     

    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手少阴心经图解....点击观看FLASH......

    【循行】
     
        ①起绐于心中,出来属于心脏的系带(与它脏相连的组织),②下过膈肌,散络小肠。
        上行的一支:③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,而与眼脑的系带(目系)相联系。
        外行的主干:④从心系(心脏的系带)上行至肺,向下出于腋下(极泉),⑤沿上臂内侧后缘,走手太阴、手厥阴经之后(青灵),⑥下向肘内(少海),沿前臂内侧后缘(灵道、通里、阴郄、神门),⑦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(少府),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(少冲,接手太阳小肠经)。
     


    【病候】
       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:咽喉干燥,心口痛,口渴要喝水;还可发为前臂部的气血阻逆,见厥冷、麻木、髎痛等症。
        本经腧穴主治“心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:眼睛昏黄,胸胁疼痛,上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,手掌心热。 
    【本经穴】
        极泉,珍灵,少海(合),灵道(经),通里(络),阴郄(郄),神门(输、原),少府(荥),少冲(井)。
      
    【交会穴】

     

    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手太阳小肠经图解....点击观看FLASH......

    【循行】
     
        ①起始于小指外侧末端(少泽),沿手掌尺侧(前谷、后溪),上向腕部(腕骨、阳谷),②出尺骨小头部(养老),直上沿尺骨下边(支正),③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(小海),向上沿上臂外后侧,④出肩关节部(肩贞、臑俞),绕肩胛(天宗、秉风、曲垣),交会肩上(肩外俞、肩中俞;会附分,大杼、大堆),⑤进入缺盆(锁骨上窝),散络于心,沿食道,通过膈肌,到胃(会上脘、中脘),属于小肠。
        上行的一支:⑥从缺盆上行,沿颈旁(天窗、天容),上向面颊(颧髎,到外眼角(会瞳子髎);弯向后(会和髎),进入耳中(听宫)。
        又一支脉:⑦从面颊部分出,上向颧骨,靠鼻旁到内眼角(会睛明,接足太阳膀胱经)。⑧此外,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相通。
     
    【病候】
       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:咽喉痛,颔下肿不能回顾,肩部痛得象牵引,上臂痛得折断。
        本经腧穴主治“液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:耳聋、眼睛昏黄,面颊肿,颈部、颔下、肩胛、上臂、前臂的外侧后边痛。
     
    【本经穴】
        少泽(井),前谷(荥),后溪(输),腕骨(原),阳谷(经),养老(郄),支去(络),小海(合),肩贞,臑俞,天宗,秉风,曲垣,肩外俞,肩中俞,天窗,天容,颧髎,听宫。
      
    【交会穴】
     
        大椎(督脉),上脘(任脉),中脘(任脉),睛明(足太阳),大杼(足太阳),附分(足太阳),和髎(手少阳),瞳子髎(足少阳)。

    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足太阳膀胱经图解....点击观看FLASH......

    【循行】
     
        ①起始于内角(睛明),上行额部(攒竹、眉冲、曲差;会神庭、头临泣),交会于头顶(五处、承光、通天;会百会)。
        头旁一支:②从头顶分到耳上角(会曲鬓、率谷、浮白、头窍阴、完骨)。
        直行主干:③从头顶入内络于脑(络却、玉枕;会脑户、风府),复出项部(天柱)分出下行,④内侧一支:沿肩胛内侧,夹脊旁(会大椎、陶道;经大杼、风门、肺俞、厥阴俞、心俞、督俞、膈俞),到达腰中(肝俞、胆俞、脾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肾俞),进入脊旁筋肉,⑤络于肾,属于膀胱(气海俞、大肠俞、关元俞、小肠俞、中膂俞、白环俞)。⑥腰部一支:从腰中(肾俞)分出,夹脊旁,通过臀部(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、会阳、承扶),进入腘窝中(殷门、委中)。
        ⑦背部外侧一支:从肩胛内缘分别下行,通过肩胛(附分、魄户、膏肓俞、神堂、譩譆、膈关、魂门、阳纲、意舍、胃仓、肓门、志室、胞肓、秩边),⑧经过髋关节部(会环跳穴),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(浮郄、委阳),与前者会合于腘窝中(委中)——⑨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(合阳、承筋、承山),出外踝后方(飞扬、跗阳、昆仑),⑩沿第五跖骨粗隆(仆参、申脉、金门、京骨),到小趾的外侧(束骨、足通谷、至阴,下接足少阴肾经)。

    【病候】
       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:头重痛,眼睛要脱出,后项象被牵引,脊背痛,腰好象折断,股关节不能弯曲,腘窝好象凝结,腓肠肌象要裂开;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,见厥冷、麻木、酸痛等症。
        本经腧穴主治“筋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:痔,疟疾,躁狂、癫痫,头囟、后项痛,眼睛昏黄,流泪,鼻塞、多涕或血,后项、背腰部、骶部、膝弯、腓肠肌、脚都可发生病痛,小脚趾不好运用。
         
    【本经穴】
        睛明、攒竹、眉冲、曲差、五处、承光、通天、络却、玉枕、天柱;大杼、风门、肺俞、厥阴俞、心俞、督俞、膈俞、肝俞、胆俞、脾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肾俞、气海俞、大肠俞、关元俞、小肠俞、膀胱俞、中膂俞、白环俞、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、会阳;附分、魄户、膏肓、神堂、譩譆、膈关、魂门、阳纲、意舍、胃仓、肓门、志室、胞肓、秩边;承扶、殷门、浮郄、委阳(三焦下合)、委中(合)、合阳、承筋、承山、飞扬(络)、跗阳、昆仑(经)、仆参、申脉、金门(郄)、京骨(原)、束,骨(输)、通谷(荥)、至阴(井)。
      
    【交会穴】
     
        曲鬓、率谷、浮白、窍阴、完骨、临泣、环跳(足少阳),神庭、百会、脑户、风府、大椎、陶道(督脉)。

    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足少阴肾经图解....点击观看FLASH......
     

    【循行】
     
        ①起始于小脚趾下边,②斜行向脚底心(涌泉),出于舟骨粗隆下(然谷、照海、水泉),沿内踝之后(太溪),分支进入脚跟中(大钟);③上向小腿内(复溜,交信;会三阴交),出腘窝内侧(筑宾、阴谷),上大腿内后侧,④通向脊柱(会长强)属于肾,散络膀胱(肓俞、中注、四满、气穴、大赫、横骨;会关元、中极)。
        上行一支:⑤从肾向上(商曲、石关、阴都、通谷、幽门),通过肝、膈,进入肺中(步廊、神封、灵墟、神藏,彧中、俞府),⑥沿着喉咙,夹舌根旁(通廉泉)。
        胸部一支,⑦从肺出来,散络于心,流注于胸中(接手厥阴心包经)。
     
    【病候】
       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;饥饿而不想进食,面色黯黑漆柴(炭),咳嗽痰唾带血,喝喝气急,坐下想起来则两眼错花视物不清,心荡有如饥饿感;肾气虚更容易发生恐惧,心慌得好像有人要来追捕;这还可发生骨部的气血阻逆,见厥冷、麻木、酸痛等症。
        本经腧穴主冶“肾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:口热、舌干燥、咽部发肿,气上逆,喉咙发干而痛,心内烦扰且痛,黄疸,腹泻,脊柱、大腿内侧后边痛、萎软、喜欢躺着,脚心发热而痛。
     
    【本经穴】
        涌泉(井),然谷(荥),太溪(输、原),大钟(络),水泉,照海,复溜(经),交信,筑宾,阴谷(合),横骨、大赫、气穴、四满、中注、商曲、石关、阴都、通谷、幽门,步廊、神封、灵墟、神藏、彧中、俞府。
      
    【交会穴】
     
        三阴交(足太阴),长强(督脉),关元、中极(任脉)。

    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手厥阴心包经图解....点击观看FLASH......

    「手厥阴心包经穴」
    天池 天泉 曲泽 郄门 间使 内关 大陵 劳宫 中冲 
    天池 (PC1 Tian chi) 位置: 胸部乳头外侧1寸,前正中线旁开5寸,当第4肋间隙凹陷处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腋下三寸”;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乳后一寸,腋下三寸,著胁,直腋撅肋间。”...
     
    天泉 (PC2 Tian quan) 位置: 上臂内侧,腋前纹头下2寸,肱二头肌的长头与短头之间凹陷处。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曲腋下,去臂二寸”;《针方六集》:“居{3}间”;《循经考穴编》:“看腋间对缝处量下二寸”。...
     
    曲泽 (PC3 Qu ze) 位置: 肘横纹中,肱二头肌尺侧缘凹陷处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,屈而得之”;《神应经》:“大筋内侧横纹中动脉是”;《循经考穴编》:“与尺泽相并,约去寸许”;《动功按摩秘诀》:“在肘内臁正中间”。...
     
    郄门 (PC4 Xi men) 位置: 前臂掌侧,腕横纹上5寸,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。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去腕五寸”,《循经考穴编》补充“两筋间”。...
     
    间使 (PC5 Jian shi) 位置: 前臂掌侧,腕横纹上3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,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两筋之间,三寸之中也”;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掌后三寸,两筋间陷者中。”...
     
    内关 (PC6 Nei guan) 位置: 前臂掌侧,腕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,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去腕二寸,出于两筋之间”;《循经考穴编》:“大陵后二寸,正对外关。”...
     
    大陵 (PC7 Da ling) 位置: 腕掌横纹中点,当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凹陷处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”;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掌后两筋间陷者中”、《千金要方》:“一云掌后第一横纹后两筋间”;《动功按摩秘诀》:“在手掌...
     
    劳宫 (PC8 Lao gong) 位置: 手掌心,第2~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的掌中纹处,握拳屈指时当中指端所指处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掌中,中指本节之内间也”;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掌中央动脉中”;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“以屈无名指取之”,《针灸...
     
    中冲 (PC9 Zhong chong) 位置: 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,距指甲游离缘约1分许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手中指之端也”,《针灸甲乙经》补充:“去爪甲如韭叶陷者中”;《太平圣惠方》:“中指甲后一分”;《针灸大全》:“中指内端”;《咽喉秘集》:“在... 

    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手少阳三焦经图解....点击观看FLASH......


    【循行】
     
        ①起始于无中指末端(关冲),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(液门),②沿着手背(中诸、阳池),出于前臂伸侧两骨(尺骨、桡骨)之间(外关、支沟、会宗、三阳络、四读)③向上通过肘尖(天井),沿上臂外侧(清冷渊、消泺),向上通过肩部(臑会、肩髎),④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(天髎,会秉风、肩井、大椎),⑤进入缺盆(锁骨上窝),分布于膻中(纵隔中),散络于心包,⑥通过膈肌,广泛属于上、中、下三焦。
        胸中一支:⑦从膻中上行,出锁骨上窝,⑧上向后项,联系耳后(天牖、翳风、瘛脉、颅息)⑨直上出耳上方(角孙,会颔厌、悬厘、上关),弯下向面颊,至眼下(颧髎)。
        耳后一支:⑩从耳后进入耳中,出耳前(和髎、耳门,会听宫),经过上关前,交面颊,到外眼角(丝竹空,会瞳子髎,接足少阳胆经)。
        ⑾此外,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。

    【病候】
       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:耳聋,耳鸣,咽峡肿,喉咙痛。
        本经腧穴主治“气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:自汗出,眼外眦痛,面颊肿,耳后,肩部、上臂、肘弯、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病痛,小指侧的次指(无名指)活动不利。
     
    【本经穴】
        关冲(井),液门(荥),中渚(输),阳池(原),外关(络),支沟(经),会宗(郄),三阳络,四读,天井(合),清冷渊,消泺,臑会,肩髎,天髎,天牖,翳风,瘛脉,颅息,角孙,耳门,和髎,丝竹空。
      
    【交会穴】
     
        秉风、颧髎、听宫(手太阳),瞳子髎、上关、颔厌、悬厘、肩井(足少阳),大椎(督脉),中脘(任脉)。

    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足少阳胆经图解....点击观看FLASH......

    【循行】
     
        ①起始于外眼角(瞳子髎),上行到额角(颔厌、悬颅、悬厘、曲鬓、会头维、和髎、角孙),下耳后(率谷、天冲、浮白、头窍阴、完骨、本神、 阳白、头临泣、目窗、正营、承灵、脑空、风池),沿颈旁,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(经天容),②至肩上退后,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(会大椎,经肩会,会秉风),③进入缺盆(锁骨上窝)。
        耳后一支“④从耳后进入耳中(会翳风)走耳前(听会、上关;会听宫、下关),至外眼角后。面部一支:⑤从外眼角分出,下向大迎,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;⑥下连盖过颊车(下颌角),下行颈部,⑦会合于缺盆(销骨上窝)。—由此下向胸中,通过膈肌,散络于肝,属于胆;沿胁里,出于气街(腹股沟动脉处),绕阴部毛际,⑧横向进入髋关节部。
        外行主干;⑨从锁骨上窝(缺盆)下向腋下(渊液、辄筋、会天池),⑩沿胸侧,过季胁(日月、京门、会章门),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(带脉、五枢、维道、居髎、环跳)。—⑾由此向下,沿大腿外侧(风市、中渎,出膝外侧(膝阳关),下向腓骨头前(阳陵泉),直下到腓骨下段(阳交、外丘、光明、阳辅、悬钟),下出外踝出外踝之前(丘墟),⑿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(足临泣、地五会、侠溪、足窍阴)。
        足背一支:⒀从足背分出(足临泣),进入大趾趾缝间,沿第一、二跖骨间,出趾端,回转来通过爪甲,出于趾背毫毛部(接足厥阴肝经)。
     
    【病候】
       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:嘴里发苦,喜嗳气,胸胁痛不能转侧,甚则面部象蒙着微薄的灰尘,身体没有脂润光泽,小腿外侧热,还可发为足少阳部分的气血阻逆,见厥冷、麻木、酸痛等症。
        本经腧穴主治“骨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:偏头痛,颞痛,眼睛外眦痛,缺盆(锁骨上窝)中肿痛,腋下肿,如“马刀挟瘿”等症,自汗出,战栗发冷,疟疾;胸部、胁肋、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“绝骨”、外踝的前面,以及各骨节都酸痛,小趾侧的次趾(足无名趾)不好运用。
     
    【本经穴】
        瞳子髎、听会、上关、颔厌、悬颅、悬厘、曲鬓、率谷、天冲、浮白、窍阴、完骨、本神、阳白、临泣、目窗、正营、承灵、脑空、风池、肩井、渊液、辄筋、日月(胆募)、京门、带脉、五枢、维道、居髎、环跳、风市、中渎、阳关、阳陵泉(合)、阳交、外丘(郄)、光明(络)、阳辅(经)、悬钟、丘墟(原)、临泣(输)、地五会、侠溪(荥)、窍阴(井)。
      
    【交会穴】
     
        头维(足阳明),下关(足阳明),翳风、角孙、和髎(手少阳),听宫(手太阳),秉风(手太阳),大椎(督脉),章门(足厥阴),上髎、下髎(足太阳),天池(手厥阴)。 

    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足厥阴肝经图解....点击观看FLASH......

    【循行】
     
        ①起始于大趾背毫毛部(大敦),向上沿着足背上边(行间、太冲),离内踝一寸处(中封),上向上腿内侧(会三阴交,经蠡沟、中都、膝关),于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,②上腘内侧(曲泉),沿着大腿内侧(阴包、足五里、阴廉),③进入阴毛中,环绕阴部,④至小腹(急脉,会冲门,府舍、曲骨、中极、关元),夹胃旁边,属于肝、散络于胆(章门、期门);⑤向上通过膈肌,分布胁肋部,⑥沿气管之后,向上进入顽颡(喉头及鼻咽部),连接目系(眼脑的联系),⑦上行出于额部,与督脉交会于头顶。
        头部一支:⑧从“目系”下向颊里,环绕唇内。腹部一支:⑨从肝分出,通过膈肌,向上流注于肺(接手太阴肺经)。

    【病候】
       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: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,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,女人可出现小腹肿胀,严重的则咽喉干,面部象有灰尘,没有血色。
        本经腧穴主治“肝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:胸闷,恶心呕吐,泄泻,小肠疝气,遗尿,癃闭。
     
    【本经穴】
        大敦(井),行间(荥),太冲(输、原)中封(经),蠡沟(络),中都(郄),膝关,曲泉(合),阴包,五里,阴廉,急脉,章门(脾募),期门(肝募)。
      
    【交会穴】
     
        三阴交、冲门、府舍(足太阴),曲骨、中极、关元(任脉)、百会(督脉)。

    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任脉穴图解....点击观看FLASH......

    【循行】
     
        1.本支: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任脉者,起于中极之下,以上毛际,循腹里,上关元,至咽喉,上颐,循面入目。”《难经·二十八难》所载基本相同。“中极之下”其穴始于会阴,沿腹部正中上行,“上颐”至承浆,于面部承泣穴处“入目”。
        2.起源:《灵枢·五音五味》:“冲脉、任脉皆起于胞中”。胞中,也是《难经·六十六难》所说的“脐下肾间动气”所在,一般称为“丹田”,指督、任、冲脉之气均发源于此。
     
    【病候】
        任脉起于少腹,为肝、脾、肾三阴所会,其病症即以下焦、产育为主。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任脉为病,男子内结七疝,女子带下,瘕聚。”《难经·二十九难》所载基本相同,总的都是指生殖器官的病症。《骨空论》:“其女子不孕,癃、痔、遗溺、嗌干”;《脉经》:“若少腹绕脐,下引横骨,阴中切痛”,均属任脉之病。
     
    【本经穴】
        会阴(冲、督脉会),曲骨(足厥阴会),中极(足三阴穴),关元(足三阴会),石门(丹田),气海,阴交(冲脉会),神阙,水分,下脘(足太阴会),建里,中脘(足阳明、手太阳会),上脘(足阳明、手太阳会),巨阙,鸠尾,中庭,膻中,玉堂,紫宫,华盖,璇玑,天突(阴维会),廉泉(阴维会),承浆(足阳明会)。
      
    【交会穴】
     
        承泣(足阳明、阳跷)、地仓(足阳明)。此外,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通于任脉。 
     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督脉穴图解....点击观看FLASH......

    【循行】
     
        1.本支《灵枢·营气》:“足厥阴……其支别者,上额,循巅顶,下项中,循脊,入骶,是督脉也。”指足厥阴肝经上行到“颃颡”后,一支上额,沿头顶正中,下项背正中,到达骶部,这就是督脉的主要通路。接通十二经和身前的任脉,构成了营气的运行通路。从营气的运行来说,督脉走向是由上而下,与任脉的由下而上相连接。但《素问·骨空论》等则从“气”(丹田之气)的产生来论,按从下向上来叙述。
        2.起源: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督脉者,起于少腹,以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廷孔——其孔溺孔之端也。其络循阴器。合纂间,绕纂后,别绕臀,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。……其男子循茎下至纂,与女子等。”说明督脉之“气”起源于少腹内,这里后来称作“丹田”,《难经·六十六难》称作“脐下肾间动气”。此脉气下向骨盆中间,女子联系阴户,男子沿阴茎而下,散络会合于前后阴之间(会阴),绕向肛门后,分别绕行臀部至足少阴与太阳会合处(长强、会阳)。
        3.与足太阳、足少阴沟通: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少阴上股内后廉,贯脊属肾。与太阳起于目内眦,上额,交巅上,入络脑,还出别下项,循肩膊内,侠脊,抵腰中,入循膂络肾。”这里说的下部的与足少阴肾经相通而联系到肾;上部的则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而联系到肾。
        4.与任脉相沟通: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其少腹直上者,贯脐中央,上贯心,入喉,上颐,环唇,上系两目之下中央。”这一支即为任脉循行途经。
        5.旁支:《难经·二十八难》:“督脉者,起于下极之俞,并于脊里, 上至风府,入属于脑。”此支按从下向上叙述,与正中线可分可合。从“下极之俞”长强部上行,两侧并列行于脊里,上达风府部入脑。
     
    【病候】
        由于督脉分布于脑、脊部位,又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巅顶,故其经气阻滞则可出现头晕、目眩背强直等症。《素问·骨空论》“督脉为病,脊强反折”;《难经》作“脊强而厥”,均指此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实则脊强,虚则头重,高摇之。”头重、高摇,可分为阳虚而清阳不升或阴虚而风阳上扰二类,均与督脉有关。《素问·风论》:“风气循风府而上,则为脑风;风入系头,则为目风、眼寒。”可知风病与督脉关系甚切。外风多由足太阳而及督脉,内风多由足厥阴而及督脉。脑为髓海,“髓海有余,则轻劲多力,自过其度;髓海不足,则脑转耳鸣、胫酸、眩冒,目无所见,懈怠、安卧。”由髓海空虚致病,亦当调其督脉。《脉经》还指出:“腰背强痛,不得俯仰,大人癫病,小人风痫疾,”均属督脉主病。而《素问·骨空论》“从少腹上冲心而痛,不得前后,为冲疝;其女子不孕,癃、痔、遗溺、嗌干”,则应属冲脉、任脉所主病。由于督脉与冲任脉相通,故连带论述。
     
    【本经穴】
        长强(足少阴会),腰俞,阳关,命门,悬枢,脊中,中枢,至阳、灵台,神道,身柱、陶道(足太阳会),大椎(手足三阳会),哑门(阳维会),风府(足太阳、阳维会),脑户(足太阳会),强间,后顶,百会(足太阳会或说足三阳、足厥阴会),前顶,卤会,上星,神庭(足太阳、阳明会),素髎,水沟(手、足阳明会),兑端、龈交(一说任脉、足阳明会)。
      
    【交会穴】
     
        会阴(会任脉、冲脉),会阳(会足太阳),风门(《素问》王注作大杼。会足太阳)。此外,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后溪通于督脉。

    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耳穴穴位图解....点击观看大图....

   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,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图看到: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,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,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、下脚,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。

    图:人体经脉及穴位图解之面部穴位图解....点击观看大图......

    脸部穴位按摩:

    第一步 抚平额纹
    用两手中指、无名指在前额向上向外画圈,从前额中部眉心开始,分别画至两侧太阳穴,然后用两手食指点压太阳穴,重复20次。可以预防前额皱纹的出现。

    第二步 分推眼眶
    两手拇指按于太阳穴上,用食指第二节的内侧面分推上下眼眶。上眼眶从眉头到眉梢各一次;下眼眶从内眼角到外眼角各一次。先上后下,一圈各两次共做20次。可以消除眼睛的疲劳,预防眼部产生皱纹,预防眼袋的出现,也有助于预防颊部皮肤松弛。

    第三步 推按鼻翼
    鼻部的毛孔特别大,容易长黑点。用两手中指指腹,自鼻翼两侧外展推按鼻唇沟部位,然后两手中指沿鼻梁正中上下推抹,重复20次。可以使鼻息通畅,也可预防鼻部产生黑点。

    第四步 分抹唇部
    两手中指沿着嘴唇边做画圈动作,然后分别由中间向两侧嘴角轻抹。上唇由人中沟抹至嘴角,下唇由下颏中部抹至嘴角,抹至下唇外侧时,两手指略向上方轻挑。重复20次。可以预防嘴角表情皱纹,防止嘴角下垂。

    第五步 轻拍面颊
    鼓起颊部,用两手轻轻拍打两侧颊部,拍打数次至面颊皮肤微微泛红为止。可以使面颊肌肉结实,不易松弛。

    第六步 轻抹颈部
    抬高下颏,用两手由下向上轻抹颈部,由左至右,再由右至左。重复20次。可以防止颈部皱纹产生,防止因肌肉下垂而产生的双下颏。


    面部活力按摩操

    经常加班、饮食不规律、精神压力大、干燥的环境……任何内在、外在的因素都可能加速肌肤的老化。
    肌肤看起来暗淡无光的原因是血液循环不良,血液中的氧气和养分不足造成的。利用空闲时间,给肌肤做个温暖的“活力操”吧,达到活络细胞的作用,从而使肌肤健美,美化脸部轮廓。
    首先要在按摩部位涂抹适量按摩用的膏霜,眼部最好使用专用于眼部的产品。如无按摩用的膏霜,可在涂抹适合自己的护肤品后开始按摩。
    步骤:

    舒展额头:以指腹由眉间开始,把肌肤向上轻推按摩;再顺着额间,以螺旋状手法向太阳穴方向按摩,最后在太阳穴位置按压3秒。
    促进眼周血循环:从内眼角向眼尾方向,上下轮换轻柔按摩,最后在内眼角、眉骨下方及眼尾三个位置各按压3秒。
    提升唇角:因为唇部会有细小的纹路,按摩时不妨保持微笑的表情,帮助拉平唇部肌肤,然后从人中开始沿着唇部四周按摩。
    重塑双颊:由下巴往耳下方,顺着脸部轮廓以螺旋方式轻按,并轻拉耳垂3秒,然后同样以螺旋方式往太阳穴部位慢慢按摩。
    收紧下颌轮廓:用手指沿着脸部轮廓轻轻拍打,让下颌肌肤保持弹性。
    按摩后,擦去按摩膏,用温热的毛巾轻敷于面部,让肌肤感到放松舒适,之后,擦掉脸上残余的保养品(先从两颊、额头等面积较大的部位开始擦拭)。
    镇静肌肤:双手揉搓至微温,以双手手掌将整个脸颊包裹住,并维持10秒钟。
    拍打按摩:拍打有活血化瘀,增加肌肤弹性,使肌肤更紧实的作用,同时还可以刺激毛孔收缩,达到改善肌肤通透性的作用。经由拍打所产生的振动刺激使肌肤细胞运动更加活跃,就像是肌肤的健身运动。每天洗脸后,亦可轻轻拍打面部,能有效改善肌肤疲劳的症状。
    能改善肤色的面部穴位按摩术
    太阳穴
      
    除了低温冷风之外,坏情绪也是造成内分泌失调、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之一,导致我们的脸色无华,精神暗淡。
      
    位置:太阳穴位于脸部两侧,眼角眉梢
      
    之间,距离外眼角约一寸的凹陷处。
      
    功效:按摩太阳穴可以促进血液与淋巴循环,提神醒脑,美化肌肤,改善脸色无华,精神不振的状况,让气色恢复光彩。
      
    按摩方法:以拇指指面按压在太阳穴上,做圈状按摩,力度适中,略感酸胀为宜。

      
    瞳子篌穴
      
    冬季气候干燥,风沙和空调暖风让面部皮肤水分流失很快,看起来总是干干的。此外,长期在电脑前工作,不仅会受到辐射侵害,更会增加眼周皮肤负担。
      
    位置:眼角外侧约一指宽的凹陷处。
      
    功效:柔润眼肌,促进血液循环,增加肌肉弹性,让暗淡松弛的皮肤恢复光滑紧致。
      
    按摩方法:以食指或指关节按压,作圈状按摩。

      
    攒竹穴
      
    每到冬天总会觉得觉不够睡,常常提不起精神,黑黑的眼圈更是像睡意一样挥之不去,脸色也变得黄黄的,缺乏光彩。
      
    位置:两侧眉头的内侧。
      
    功效:按压这个穴位的时候会感到额头和面颊的肌肉紧张起来,按摩这个穴位可以疏通经络,改善面部血液和淋巴循环,减少色斑,让面色红润有光泽,同时还可以提神醒脑。
      
    按摩方法:以手指指面或指关节按压,做圈状按摩,稍稍用力,感到酸痛即可。

      
    迎香穴
      
    冬天,给了我们太多偷懒的理由,运动机会变少,新陈代谢减慢,很容易造成肺热脾虚。肺主皮肤,脾主血液,脾肺功能失调,反映在脸上,则是皮肤干燥,面无血色或萎黄不泽,看起来非常憔悴。
      
    位置:鼻翼两侧的凹陷处。
      
    功效:促进面部血液循环,改善面色蜡黄或面色苍白的症状,让皮肤恢复弹力和水分,红润、自然健康有光泽。
      
    按摩方法:以食指指面按住此穴做圈状按摩,或以指关节按压。重复做按压、松开的动作。

      
    许多女性面色无华、晦白或灰暗、肌肤粗糙、斑点多多,往往缘于五脏功能失调。因此,要想养颜美容,首先应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,这样才能使容颜不衰,推荐给大家一些有助于恢复面色红润的食物。
      1. 桂圆、莲子、糯米粥可养心补血,润肤红颜。
      2. 红枣补气补血,常吃红枣或红枣加工的食品可使面色红润。
      3. 百合、银耳、菊花可清肺热,常吃有助于清肺火,让皮肤光洁健康。


    漱花女农 发表于 2009-4-5 22:54:00 阅读全文(1845) | 回复(1) | 引用通告(0) | 编辑

     


    发表留言

     只对管理员显示

    引用
    引用 URL

    -
    管理员许可后即可显示 [继续阅读]
    2014/04/01/Tue 09:33
    金匮要略方论(授课视频+原文)
    &nbsp;旧博客博文及评论搬迁:日志已经整理完毕........... 最近迷上了《金匮要略方论》和《伤寒论》这两部中医医典学著..一有时间就会捧着看......哈... [继续阅读]
    漱花女农的蝴蝶花园 2010/03/31/Wed 12:55
    Copyright © 漱花女农的蝴蝶花园. all rights reserved.